新闻中心
News Center国际能源署近期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更新》报告认为,由于政策支持、化石燃料价格上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项目的积极推进,预计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新增1/3,明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继续增长。根据这一趋势,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拥有足够的太阳能光伏制造能力。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在日前发布的《2023年世界能源转型展望》第一卷中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创纪录地增加了300吉瓦。国际能源署执行董事法提赫·比罗尔表示,预计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量将创新高。其中,pg模拟器APP太阳能和风能正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经济快速增长。
国际能源署报告预计,今年全球将有3800亿美元的投资流向太阳能领域,投资额将首次超过石油领域的投资。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占今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的2/3。预计到2024年,光伏产业制造能力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1000吉瓦。除了大型光伏电站在全球多个地区投建,小型光伏发电系统也呈快速增加态势。报告同时预计,随着新冠疫情期间曾推迟的风电项目陆续开始推进,今年全球风力发电量将大幅反弹,同比增长约70%。法提赫·比罗尔表示,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还能为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提供重要方案。
国际能源署报告预测,明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总产能将继续增长,达到4500吉瓦。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强调,到2030年,全球必须平均每年新增100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并大幅增加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终端,才能实现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
从全球来看,绿色低碳转型不断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各国日益重视并持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入,相关领域增长势头明显。
根据德国能源监管机构联邦网络局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德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逾2.6吉瓦。截至今年1月底,累计光伏装机容量达68.2吉瓦。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制定了2023年光伏产业发展战略,以确保实现《可再生能源法》设定的目标。德国政府提出,计划到2030年将光伏装机容量提高到215吉瓦。
巴西出台多项举措,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巴西国家开发银行为风电项目提供专项低息贷款。政府还计划为学校、公共卫生中心、低收入群体的住宅安装屋顶光伏发电设备,为获得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提供便利。巴西电力交易商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巴西月均发电量增至约6.7万兆瓦时。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所占比例达92%,接近6.2万兆瓦时,创近10年来最高纪录。
越南也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国家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2021年该国批准了面向2050年的绿色增长国家战略。根据该战略,在2021—2025年间,越南将可再生能源占初级能源总供应量比重提高至15%—20%;到205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初级能源总供应量比重提高至25%—30%。
南非政府于2020年成立了南非总统气候委员会,旨在就能源转型等问题提供建议。该委员会近日表示,到2030年,太阳能和风能在南非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从7%增加到40%,这是摆脱电力危机的最快途径,也是实现其气候承诺的最经济的选择。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2年非洲能源展望》报告显示,非洲拥有全球60%的太阳能资源,风能、地热、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也非常丰富。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认为,电力供应是非洲亟须应对的挑战,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用来部分满足非洲大陆迅速增长的电力需求。
国际能源署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预计中国将占今明两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55%。凭借技术、装备等优势,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表示:“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中国的参与和支持。”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可再生能源领域。据中国电力哈萨克斯坦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企在哈参建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已超过1000兆瓦。2022年底,由中企投资建设的哈萨克斯坦北部阿克莫拉州风电项目一期30台150兆瓦发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二期55兆瓦预计于今年9月并网发电。全容量并网后,每年可为当地提供约6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
在阿根廷西北部胡胡伊省,全球海拔最高的大型光伏项目之一——高查瑞光伏发电项目于2020年9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该项目在满足约10万户居民用电需求的同时,每年还能减少3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阿根廷科技部前部长罗伯托·萨尔瓦雷扎说,中国通过投资和技术交流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拉美国家加快实现能源转型。
中国高度重视与非洲加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迄今,双方已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实施上百个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发展项目。中企承建的尼日利亚宗格鲁水电站首台机组2022年3月正式并网发电。电站设计年发电量26.4亿千瓦时,全面建成后可满足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两倍的用电需求。
联合国“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组织尼日利亚能源转型办公室负责人洛拉德·阿彼拉表示,非洲虽然具有发展可再生能源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面临基础设施落后、技术人员短缺等现实困难。中国在发展水电、光伏、风电、储能等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双方加大在人才培养、技术合作、投融资等方面合作力度,将帮助非洲提高可再生能源产业建设水平。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旗下全球商品洞察网站刊文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光伏和风电设备出口国。中国积极开展双多边合作,与合作伙伴进行技术和人才交流,有利于促进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记者 禹丽敏 谢佳宁 刘 刚)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